
相城融媒体讯(记者:齐苒苒、陆一凡摄影:董美丽)相城区广阔的田野里,多辆配备北斗导航的大型拖拉机呼啸而过,牵引着旋耕机、播种机在相对的田野间来回穿梭。犹如抢抓时节、催促秋播的忙碌景象。
近年来,相城区积极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障碍,探索推进“小田大田一体化”,运用国有产权主导、村企挂钩模式,最大限度激发土地资源活力,找到一条“破土变金”的发展道路。
(资料图)
解开“小田地的枷锁”,汇聚大地之力
过去,由于分散管理效率低下,农村“空心化”,许多耕地逐渐被废弃。田地分散,传统土地出让收入不稳定往往会引发商业纠纷和拖欠土地出让金。
哪里有病,就开药。去年,相城区逐步建立了“农民—村集体—国家平台公司”的农场流转模式,让“分散田”的整合效应不断释放。
木桥村是相城区第一个试点村。四个月的时间里,国有平台公司完成了田间改良、地力改良、排灌、农道、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项目,高效管理了数千公顷耕地。 “收小田为大田”后,木桥村8342块耕地合并为2122块,耕地面积从5038公顷增加到5840公顷。
田地被分割成一片片,“小田”变得更大;实行管制码管制,平整田埂、沟壑、施工道路等,土地变得“多”了。截至目前,累计流转土地近2万公顷,“小田改大”后新增耕地700多公顷。如今,“田成方了,渠成网了,路通了,旱可灌,水可缓了”。耕地利用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。
一地种一地,拓展链条提质增效
无人机飞行控制、智能灌溉、配备北斗导航的农机装备……“零散田地”变“盆栽财富”,不仅实现了“同种一统”、科学施肥防虫、提高土壤肥力,还推动了主导产业规模化、规范化发展。水稻、玉米等,夯实粮食生产基础。
“今年秋收遇到了持续的降雨,烘干、储藏设施好用。”国企平台旗下襄阳绿谷公司副总经理王耀告诉记者,今年新安装了两座烘干仓库,400吨湿米、湿玉米直接存放在“空调房”里。机械化收割、干燥、储存的整个链条受到粮食安全的持续保障。
如今秋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,王耀盘算着粮食的“增收”。 “农民雇人犁地,完成播种,每亩成本180元。现在小田变大了,机械化作业后,一亩地的成本可以节省50元。”就农事服务费而言,仅木桥村每季即可节省17万元。
目前,国有平台已注册“响水绿禾”商标,大米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中。秸秆、米糠、麦麸等农副产品加工成饲料出售,每亩可额外收入200元。此外,菜籽油加工项目也与Advance同步。
为进一步建设“村级资源统筹库”,国有国企一方面精准识别有劳动技能、掌握一定技能、愿意找工作的村民,进行分类登记,建设“人力后备储备库”;另一方面,对喷雾机、中耕机等农机具和村农具进行全面清点、分类、归档,建立“农机台账库”,变质村级重要作业和财产的“家庭资产”。
将土地细分给公司增加收入和人们获得好处
建立土地资源国有产权归集机制,收益返还村民和村集体。集体村年均增加收入180万元,村民家庭年均增加收入8000元……
70岁的田华志也是一名农场好手。他曾经守护的7公顷耕地被分成了5块零散的田地。机器无法进去收割依赖于病人的水稻。丈夫去世后,耕地逐渐荒废。 “合并小田成大田”一提出,他第一个签名赞成。
“每亩租金500元,土地补贴76元,就可以安全、省心、放心。”田华志也笑了。因为“小田合并成大农场”,年年还有红利,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矿石前景看好。
原本打算“给孩子们留一块地”的杨家华也算了一笔账:一公顷稻子,好的时候能产1000公斤。扣除成本后,卖粮的利润微乎其微。 “这比打三五天的零工挣的钱还要糟糕。”
如今,他懂农活、精于研究,成为项城绿谷公司的“金牌农民”。 “农场里没有我不能操作的机器。”杨家华的语气充满了农民特有的激情和自豪。经过系统的训练,农忙季节他几乎每天都在地里辛勤劳作。他靠着机器赚了很多钱,每个月差不多有8000元进了他的口袋。
村集体经济获得“投入”,村级“共享合作社”更加发达。在“幸福食堂”,10元可以提供一日三餐;在“服务俱乐部”,方便免费提供理发、美容、家电维修等服务。
田野上铺满了锦缎,沃野里嬉戏着响亮的声音。相城区“改小田改大田”工作在欧庙镇、卧龙镇等地继续顺利开展。穿梭在田间地头的种子播撒着丰收的种子,为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写下了“农”和“种”的多彩注脚。